在金工车间,大伙儿只要一提到车工三班班长毛竞一同志,无不竖起大拇指,因为他是车间最大的重型设备3.4米大立车的操作者,在工作上任劳任怨,认真负责,踏实肯干,技术精湛,为人正直善良,敢作敢为,他不仅是同辈的楷模,更是我们小辈的榜样。 毛师傅自1971年进厂以来,一直在金工车间工作,至今已40年了,他在平凡的岗位上,干出不平凡的成绩。他刚进车间,就干C620车床,由于能吃苦耐劳,技术过硬,四年之后,车间领导就调他去干C630车床,刚去时,别人都笑他说,你这么矮小,卡盘都夹不紧……而他却不以为然,他认定车床都有共性,干活就要动脑筋,并不是谁的力气大,活就干得好。他在C630上刻苦钻研,埋头苦干,这一干又是五年,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,令同事们刮目相看。 1979年是毛师傅人生的转折点,由于他在C630上出色的表现,车间领导决定把车间最大的重型设备——3.4米大立车交给他来操作,这时车间里已没有人再笑话他了。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行,他就是3.4米大立车的最佳人选。 说起3.4米大立车,众所周知,锅炉的筒壳和汽包封头都是由它加工而成的,它不仅是金工车间最大的设备,而在当时也是厂里最大的设备。此时,毛师傅深深地知道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。而他就是这样的人,压力越大,担子越重,他就越会知难而上。他全身心地投入,经过多次实践,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现在也广为流传的“毛氏工作法”,就是装夹工件不能用死劲,要用软硬劲,也就是巧劲,刃磨刀具要随着工件的加工要求不断地变换角度。 由于工件庞大,成本很高,他在工作中对质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,决不马虎,他知道如果报废一只封头,就会给公司带来非常大的损失,甚至会影响生产进度,延误交货期。迄今为止,毛师傅创造了一项记录就是自从他在3.4米大立车上操作后,就从来没有出现过废品,可见他对质量是多么的重视。 之后,毛师傅又创造了一套很特别的工作方法。金工车间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块非常精确的表,每次他加工零件时,他就会计算工件的最佳转速,走刀量,吃刀深度,车平面需要多长时间,最后计算出工件完成的时间。他的这一计时法,为车间领导合理安排生产进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。 由于他在3.4米大立车上出色的表现,1996年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平时的工作中,他更是处处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在平时的生活中,也处处关心别人,有求必应。 随着公司的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,锅炉的吨位也越做越大,出口产品也越做越多,出口产品向来都是时间紧,要求高,难度大。毛师傅在加工福斯特·惠勒(FW)封头时,原来封头的是90°垂直的,而这次却是偏中心18°的孔,这就需要把整个封头装夹斜18°,这样的话,装夹就非常困难,因为工件太大了,而毛师傅却开动脑筋,反复计算,做了一块垫头,使工件装夹上去正好斜18°,这样工件装夹既牢靠又方便,加工后完全符合质量标准,又好又快。无独有偶,331B封头的孔也在中心,而是偏中心451毫米,孔的深度要达到400毫米深,这就要求工件在加工时需偏移中心451毫米,而镗刀排长最起码要500毫米长,而且是断续切削,这就对刀具刃磨要求很高,毛师傅一次次地跑砂轮间,反复刃磨,终于发现了刀具刃磨的最佳角度,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加工任务。 毛师傅今年已59岁,而他依然活跃在生产第一线,依然在操作3.4米大立车,尤其是现在车间生产任务非常繁重,他从不知道放弃了多少休息时间,只要生产需要,他二话不说,加班加点是常事,而且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他总是教育年轻车工,个人得失是小,车间任务是大,一切要以大局为重,公司好了,个人就会好。
|